蒙頂山茶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指什么?

蒙頂山茶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指什么?

2850閱讀 2025-10-10 17:38 常識

近日偶遇蒙頂山一位守了茶灶四十多年的老茶匠,坐在他那擺著老炒茶鍋的院壩里,喝著今年的明前甘露,聽他聊起采茶的講究,“清明前摘茶啊,得等日頭把露水曬透了再動手,帶露的葉子,再好的手藝也做不出好味!”這話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。細問才知,蒙頂山茶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的說法,可不是老輩人隨便定的規(guī)矩,而是茶人們跟山、跟茶、跟老手藝打交道千百年,摸出的“品質(zhì)密碼”。別看就一句話,里面藏著蒙頂山的氣候脾氣、明前茶的嬌嫩性子,還有傳統(tǒng)制茶工藝的“小講究”,拆開說特別有意思。

先說說蒙頂山的晨露有多“特別”。這地方在四川盆地邊上,海拔800到1500米,常年飄著云霧,白天晚上溫差還大,一到夜里,水汽就跟約好了似的,全凝結(jié)在茶葉上,形成的晨露不是“輕輕沾一點”,而是能把葉子裹成“小水球”,手一碰都能感覺到濕乎乎的。要是大清早帶著露水就摘茶,鮮葉里的水分能飆到85%以上,這對后續(xù)制茶可不是好事。

你想啊,做蒙頂山茶(不管是綠茶還是藏茶),第一步就得“萎凋”,靠太陽或通風把茶葉里多余的水蒸發(fā)掉。要是葉子太濕,曬半天都干不了,堆在那兒悶著,很容易長小霉點,喝著就有股“捂壞了”的悶味;而且水分太多會讓茶葉細胞壁變脆,后面揉捻的時候,一使勁就碎成渣,像蒙頂山甘露講究“條索緊細”,碎了賣相不好,味道也散了。所以茶人們都等上午9點以后,太陽把云霧吹散、露水收干了再摘,這樣鮮葉含水量剛好在75%到80%,不多不少,后續(xù)工序才好做。

再說說明前茶這“小寶貝”的性子。清明前采的茶,是蒙頂山茶里的“尖子生”!茶樹憋了一冬天,養(yǎng)分全攢在芽葉里,采下來都是一芽一葉、一芽二葉的嫩尖尖,看著就招人喜歡??蛇@“嫩”也意味著“嬌氣”,晨露里的水會把芽葉里的好東西——比如讓茶鮮爽的氨基酸、讓茶有回甘的茶多酚,都給稀釋了。本來一口能嘗到的醇厚感,稀釋后就變“淡口”了,多可惜!

更麻煩的是,帶露的鮮葉細胞特別“活躍”,蒙頂山春天白天升溫快,早上采下來的濕茶葉,要是沒及時處理,很快就會氧化變色,好好的綠芽芽變成“紅點點”,像蒙頂山黃芽要的是“金黃透綠”的湯色,一紅就毀了品相,賣不上價不說,還浪費了好原料。所以“不碰晨露”,其實是等茶葉“醒透了”,水分剛好、養(yǎng)分最足的時候再采,這樣做出來的茶才夠鮮、夠香、夠醇。

最后得提提蒙頂山茶傳統(tǒng)制茶工藝的“老講究”。以前可沒有烘干機、萎凋槽這些現(xiàn)代設備,制茶全靠“看天吃飯”,茶人們的經(jīng)驗就是“保命符”。就說殺青吧,老法子是用大鐵鍋架在柴火灶上燒,等鍋底燒得泛白、冒熱氣,才把鮮葉倒進去。要是鮮葉帶露,表面裹著一層水,一接觸滾燙的鐵鍋,水分瞬間變成蒸汽“炸開”,帶著茶葉表面的細小絨毛和碎末“噼里啪啦”往外濺,這可不是油星子,而是水汽裹著雜質(zhì)的“爆濺”。輕則濺到手上、胳膊上,燙出小紅點;重則濺進灶膛里,把柴火引燃的火星帶出來,要是旁邊堆著干茶梗、竹筐這些易燃物,很容易燒起來。更麻煩的是,濕茶葉受熱不均,貼在鍋底的部分很快炒焦,沒貼緊的地方還帶著生青味,炒出來的茶又苦又澀,原本的蘭花香、栗香全跑沒了,好好的明前茶就這么糟蹋了。

揉捻的時候更明顯,老手藝是靠手揉、靠腳踩(以前的傳統(tǒng)方法),帶露的茶葉滑溜溜的,根本抓不住,揉不出緊結(jié)的條索;而且水分太多,茶葉里的茶汁會提前滲出來,粘在揉茶的簸箕上,白白浪費了精華。老茶人常說“干茶好揉,濕茶難成”,就是這么來的不是他們不想早采,是老工藝實在“吃不消”濕茶葉。

其實說到底,“明前采茶不碰晨露”就是蒙頂山茶人把“山的脾氣、茶的性子、手藝的講究”摸得透透的,才定下的規(guī)矩。既順著蒙頂山的氣候來,又護著明前茶的好品質(zhì),還讓老手藝能好好發(fā)揮,最后才能做出形好看、香夠濃、味夠醇的蒙頂山茶。這哪是簡單的“不碰露水”,明明是老祖宗傳下來的“制茶智慧”,也是蒙頂山茶非遺技藝里,最懂“尊重自然、順應規(guī)律”的體現(xiàn)??!

明日刊發(fā)《國慶品紀念黃茶:非遺讓莊重紀念變得有溫度》敬請關注。

來源:雅安龔商 龔商閑談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

上一頁:一片茶葉點綠成金:筠連紅茶破局年輕化,走向國際市場

下一頁:隱于大雪山巔的甜柔之韻:下關勐庫小戶賽沱茶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(wǎng)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